2012年起,在國家財政部、環保部指導下,皖浙兩省開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兩輪試點,每輪試點為期3年,涉及上游的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和下游的杭州市淳安縣。這是國內首次探索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4月12日,由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編制的《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績效評估報告(2012-2017)》通過專家評審。該報告顯示,試點實施以來,新安江上游水質為優,連年達到補償標準,并帶動下游水質與上游水質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保護理念】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從被動保護到主動保護,從政府推動到全民參與,保護生態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伊始,我省就把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建設生態強省的“一號工程”,并在市縣政府分類考核中,把黃山單獨作為四類地區,加大生態環保、現代服務業等考核權重,引導支持黃山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新安江流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這一決策,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堅定了我們保護生態的信心和決心。”黃山市主要負責同志介紹,該市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把生態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
目前,僅新安江水質監測斷面就由8個擴展到44個,監測項目擴大到10項,實現上游地區水質實時在線監測和分析,提升了水質監測預警能力。
試點以來,黃山市關停了170多家污染企業,90多家工業企業陸續搬遷至循環經濟園,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黃山市環保局副局長魯海寧說,近3年來,該市共否定外來投資項目180個,投資總規模達160億元。流域內6個省級工業園區均通過規劃環評,循環經濟園實現供熱、脫鹽、治污“三集中”。
從2015年起,黃山市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農藥“零差價”集中配送和有機肥推廣,實現村級農藥集中配送覆蓋率80%、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率60%以上,有機肥銷售量較試點前增長16.75倍。 2016年7月,位于新安江源頭的休寧縣流口鎮流口村探索建立了“垃圾兌換超市”,激發了農村基層群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目前,該市已推廣建立24個“垃圾兌換超市”。
據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介紹,該市建立健全了志愿服務、社會監督、投訴熱線、有獎舉報、媒體曝光、河長包保、村規民約等七項工作機制,組建75支志愿者隊伍,常年開展“保護母親河”志愿行動。根據復旦大學開展的一項社會公眾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黃山市基層群眾對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政策知曉率為95.69%。
【實踐路徑】
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民生福祉
——從末端治理到源頭保護,從項目推動到制度保護,建立新安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試點以來,黃山市投入資金120.6億元,推進新安江綜合治理,實施了農村面源污染、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工業點源污染整治、生態修復工程、能力建設等項目225個。其中,試點資金35.8億元,放大效應為3.35倍。
幾年來,黃山市在新安江主要干支流整治提升30個關鍵節點,建立生態護岸65公里,取締河道采砂場104個,疏浚河道58.2公里,建設濕地413萬平方米,鋪設截污管網68公里;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0萬噸/日,平均處理率達93%;取締養魚網箱6379只,面積37.2萬平方米;完成禁養區內124家畜禽養殖場的關閉或搬遷。
“建立農村垃圾和污水處理的長效機制,是保護新安江一江清水的重點和難點。 ”聶偉平告訴記者,黃山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三大革命”,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推行村級保潔和河道打撈社會化管理,聘用農村保潔員2791名,成立16支河道打撈隊,建立600多條干支流河道打撈和覆蓋全流域68個鄉鎮的垃圾處理體系,初步建立農村垃圾“組收集、村集中、鄉鎮處置”的長效機制,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80%。
黃山市還完成了新安江干支流102個入河排放口截污改造,實施97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完成農村改水改廁23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以上。目前,該市計劃投入近7億元,推進覆蓋全市的農村污水、垃圾治理兩個PPP項目,實現投資、建設、運維一體化,促進流域環境治理著力從“重建設”向“重運營”轉變。 試點推進中,上下游建立跨省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建立聯席會議、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應急聯動、工作信息網絡共享、流域沿線污染企業聯合執法等機制,統籌推進全流域聯防聯控,水環境保護合力逐漸形成。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績效評估專家組組長郭懷誠認為,與第一輪試點相比,第二輪體現了水質標準和補助資金“雙提高”,呈現出從末端治理向源頭保護、從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三個轉變”。
【發展方式】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從生態資源到生態資本,從保護“包袱”到發展財富,上下游合力打造綠色發展之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出《2018年春季假日旅游指南》。根據《指南》預測,黃山等10個城市是人們跨省市出游意愿最強的旅游目的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黃山市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撐。”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楊文杰博士說,兩輪試點期間,黃山市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新增林地、草地4.126平方公里,新安江上游流域的自然生態景觀占比達85%以上。
浙江省環境科學院環境咨詢中心主任助理、高級工程師曹利江認為,上游地區一直不計代價保護新安江,更難能可貴的是,黃山市把“包袱”變為財富,積極探索發展生態環保型產業,并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推動了全流域的均衡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
近年來,黃山市結合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創新性推進生態脫貧、旅游脫貧工程,在實施退耕還林項目以及天然林保護、公益林管護、護林防火等用工崗位招聘時,優先安排符合退耕條件的貧困村以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僅村級保潔公益性崗位就解決了近3000農村人口就業問題。同時,引導群眾發展有機茶等精致農業,推廣泉水養魚、覆盆子種植等特色產業扶貧模式,發展農家樂、農事體驗、鄉村休閑等鄉村生態旅游新業態,使綠色產業成為上游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撐。目前,黃山市三產結構比例由試點前的11.4∶46.3∶42.3調整至9.8∶39.0∶51.2,服務業從業人員超過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為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安江保護與建設,安徽省政府與國開行簽訂了200億元的融資戰略協議,專項用于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黃山市與國開行、國開證券等共同發起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促進流域內產業轉型和生態經濟發展。 曹利江建議,上下游地區可以建立常態化補償機制為目標,在產業輸出、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務實合作,構建“黃杭生態文明創建共同體”,聯手打造山水相濟、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