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首要的就是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藍天永駐、清水長流、綠地常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已交出了漂亮的綠色成績單。
污染防治攻堅戰對當前的中國來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應該有重點、有區別,但是從當前中國大氣、水、土壤污染的現狀和程度看,強化防治刻不容緩,而且是全方位的立體戰。同時還要著力營造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合規排放、大眾綠色消費,各盡其責、良性共進的外部環境。
2019:污染防治攻堅戰關鍵年
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一年多以來,各地各部門、社會各界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總的來說,這場攻堅戰開局良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給出了一組數據: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繼續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如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2018年比2017年下降11.8%,未達標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0.4%。
在水資源消耗方面,盡管用水總量和人均用水量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提升有一些增長,但是在用水結構和節水方面有所進步。如在用水結構方面,用于生態修復的補水增長幅度較大,達到3.8%。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73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45立方米,下降5.2%。人均用水量439立方米,比上年增長0.6%。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海水的水質改善幅度較大。近岸海域417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74.6%,比2017年增加6.8%;三類海水占6.7%,比2017年下降3.4%;四類、劣四類海水占18.7%,比2017年下降3.4%。
不過在常紀文看來,雖然2018年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各方認可的成績,但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還不穩固,主要表現在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和能力不均衡,一些地方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和能力不充分,如大氣和水質的改善過程可能還會有所反復。
2019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保衛戰的關鍵一年。常紀文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今年,污染防治攻堅戰會進行中期評估。在這一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會遇到如下挑戰:一是盡管節能、節水和清潔能源發展工作有進步,但是用能總量和用水總量繼續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生態環境的壓力并未有效減輕。二是中西部地區“散亂污”企業的清理整頓任務艱巨。三是有效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難度較大。四是一些流域上中下游經濟基礎不一,人口多、產業密集,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交匯,農村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薄弱,全流域水質改善的明顯進程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深入貫徹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打好六個戰役的行動計劃,穩中求進,確保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如期實現。”常紀文表示。
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
關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常紀文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為了打好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長途的公路運輸轉為節能的鐵路和水路運輸,和2017年相比,2018年貨物運輸周轉量增長4.1%,鐵路運輸總量增長9.2%,水運總量比上年增長4.7%。”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末端治理減排空間越來越有限。目前突出的問題有:環境治理體系有待完善、能源清潔化利用水平低、“散亂污”企業問題突出、產業結構與布局亟待調整、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為此,抓緊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責任清單、大力推進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加大重點區域“散亂污”企業治理力度、實施積極的環境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加強環境空氣監測與質控能力建設。
碧水、凈土也不放松
2019年1月3日,中央1號文件提出“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嚴格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理”。
“河長制、湖長制”如何發展、長江保護修復、區域水體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水污染問題始終都在牽動著兩會代表的心。
當然,相對于藍天和碧水,我們腳下的這一方泥土或許污染更為嚴重。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等特點,一旦被污染,治理代價甚至比水、空氣污染治理更大。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資金需求缺口巨大。據初步估算,若要修復全國全部已調查出的受污染土壤,保守估計需高達萬億資金。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