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的雨情汛情多年罕見,防汛救災形勢一度十分嚴峻。進入主汛期以來,全國有75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長江、太湖發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長江上游發生特大洪水,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防汛抗洪戰線長、變化多,不僅要防暴雨洪澇,還要防山洪、泥石流等各種次生災害。哪里要堵?哪里要疏?哪里有危險?哪里要救援?哪里要轉移?搶險救災怎樣才能更科學精準、快速及時? 光靠人力顯然遠遠不夠。在這場抗洪戰中,高科技、新裝備大顯身手。“人防”+“技防”形成強大合力,筑起最“鐵”的防汛防洪之堤。
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是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機。7月9日上午,湖北陽新富河干流率洲管理區葵賽湖段下垸出現一處潰口,逐漸擴大至40米,6500多畝農田被淹,損失慘重。潰口處通往附近106國道的道路,有一半是河堤,路面窄、路基軟,大型機械設備和工程車輛無法抵達,搶險施工難度較大。7月16日,當地起用米-26直升機,通過吊裝網兜石塊空投的方式封堵潰口,大大加快了潰口的封堵速度。
除了米-26直升機,無人機做為搶險防汛新裝備,在此次汛期應用也很廣泛。7月6日,強降雨導致九江市彭澤縣發生山洪,6名在白沙水庫附近施工的工人來不及撤退,被洪水圍困,直到第二天才與外界取得聯系。
周邊道路已經全部被洪水淹沒,6名工人無法說清具體位置,被困區域地形復雜,當地政府和施工企業嘗試多種救援方案失敗后,7月8日,向消防救援大隊求助。此時,人員已被困3天,不斷上漲的水位也意味著越來越大的危險,消防人員啟用無人機搜救。
反應速度快、偵查范圍廣、且不受地形限制,基于這些優勢,無人機精準定位被困人員具體方位,迅速勘查周圍狀況,科學規劃營救路線,1小時后,所有受困人員被成功解救。
不僅僅適用于人員搜救,武漢地處長江中游,別稱江城,有808公里的堤防,在汛期,巡堤查險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武漢市防辦組建了一支無人機大隊, 15架無人機像千里眼,速度快、定位準,人機配合巡堤查險。
7月21日,長江2號洪峰即將到達武漢,長江支流府河發生了一處管涌險情,管涌位于外側堤防江灘背水面,周圍被灌木叢包圍,人難以靠近觀察,指揮部立即派出無人機進行現場查勘。
無人機實時視頻采集,并且通過5G技術實時將畫面清晰傳回城市防汛排澇大數據平臺,第一時間,在指揮中心的防汛專家就可以了解險情搶護進展,精準研判,迅速解決問題。
不僅僅是新裝備,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計算等現代科技技術,也為汛期的關鍵決策,提供了科學的支撐。
此次汛期,被稱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開閘泄洪,對于整個淮河流域平穩度過汛期意義重大。王家壩的分洪河道蒙洼蓄洪區,居住著近20萬人。王家壩要不要開閘?什么時候開閘?出庫流量是多少?涉及面廣、時效性強、考慮要素多、決策難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僅僅依靠傳統手段難以做到快速、科學決策。
此次開閘泄洪,正是基于全國水利一張圖的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平臺,匯集了我國 5萬多條河流、9萬多座水庫、9萬多座水閘、98處蓄滯洪區、13萬處水文測站等各類水利對象,信息內容包括基礎信息、管理信息、監測信息、視頻信息、關聯信息等各個方面,整合了水雨情、氣象、水文預報、基礎地形、衛星遙感、社會經濟等多源頭數據。作為重點監測區域,王家壩的信息也實時匯集到數據平臺中。
7月17日23時,王家壩水文站漲至警戒水位27.5米,7月18日15時,水位達到28.00米,超警戒水位0.5米,隨后,水位繼續上漲。7月19日,基于水利一張圖中可以影響到淮河水位的2000多個雨量站、300多個水文站、600多個水利工程的相關信息和數據,通過智能計算模型進行大數據分析,同時啟動與淮河相關部門的遠程視頻會商,水利部信息中心做出了如果不分洪,王家壩會超保證水位的預報。
根據科學的預報和研判,從7月19日夜間到20日凌晨,王家壩蒙洼蓄洪區的群眾連夜轉移蓄洪區的生產物資。7月20日上午8點半左右,王家壩閘水位達29.75米,超過保證水位0.45米,根據國家防總命令,王家壩閘開閘泄洪。
不僅讓預報更精準,科技還讓調度更智慧。長江流域,是此次洪水的核心區域,該區域幾十座具有防洪功能的大型水庫遍布長江干支流水脈,此次洪水過程,該流域龐大的水庫群參與聯調聯控、共同發力,成為抗洪的關鍵王牌。水庫群調度,牽一發而動全身,對水庫的調度,必須要兼顧上下游、多方統籌科學決策。為科學研判、精準調度水庫群,提供技術支撐的是覆蓋了整個長江流域的防洪預報調度一體化平臺。
在這個預報調度系統中,匯集了長江流域3萬多個報汛站點信息,協同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各類氣象信息和降水模式預報,以及31個干支流預報調度體系849個預報節點、近百個調度對象,基于大數據和智能計算等先進科學技術,3至5分鐘就可以生成一套調度分析方案。
三峽水庫是這次長江流域抗洪的核心之一。8月中旬,長江上游發生今年第4號和第5號復式洪水,8月20日8時,三峽水庫出現入庫洪峰流量75000立方米/秒,為建庫以來最大洪水。在水利部指導下,長江水利委員會連發13道調度令,調度三峽水庫下泄流量逐步增至49400立方米/秒,削峰率34.1%,有效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有力保障了沿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不僅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最近成功全球組網的北斗系統,在這次抗洪救災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北斗的短報文功能,是北斗的核心功能之一,為汛期暴雨洪水造成的惡劣自然和網絡環境下的關鍵水文信息傳輸,提供了保障。
6月30日凌晨,浙江省新昌縣普降大雨,部分區域 3小時雨量達122毫米,突破歷史最高值。平水廟水文站,距離縣城約20公里,四面環山,山洪和滑坡導致基站損壞,移動網絡中斷。1000多條水文信息短報文,通過北斗衛星信號傳輸系統及時準確發回,根據信息,相關部門迅速轉移山區人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6800多處水文站采用北斗衛星進行報汛。
受連日強降雨影響,7月6日下午4點55分,湖南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雷家山發生大型山體滑坡,5棟民房和1座小型電站在山體滑坡的巨大威力下沖毀倒塌,部分省道也被沖垮。
經初步勘測,此次塌方滑坡量約300萬立方米,是石門縣近7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山體滑坡。滑坡雖大,卻無一人傷亡,這得益于2019年12月,常德市在事發點安裝的北斗衛星高精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6月24日到7月6日,對事發區域,北斗預警系統三次發出預警。7月6日,事發地即將發生滑坡的精準預警信息,為群眾撤離、應急聯動,提供了近3個小時的窗口期。
據應急管理部介紹,今年我國汛情總體呈現“三升、兩降”的特點:一是受災人次上升,比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17%;二是直接經濟損失上升,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27%;三是轉移群眾數量上升,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47.3%,為近年來最多;四是死亡失蹤人數下降,較近5年同期均值下降49.8%;五是倒塌房屋數量下降,較近5年同期均值下降57.5%。
目前,我國防汛救災斗爭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雖然受災人次、經濟損失、轉移群眾數量都有所上升,但大災沒有造成大難。這離不開上下同心、眾志成城的堅定意志,也離不開科學高效的防汛手段。從全面監測、精確預測、科學決策到合理調度、高效救援,防汛抗洪的各個階段,都有各種高科技和新裝備的輔助。這些新的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不僅讓我們有了千里眼、順風耳,還可以及時全面掌握信息,計算出最優方案以供決策,變被動救災為主動出擊,讓防汛抗洪變得智慧、精準、有序。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