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正在廣西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桂林市陽朔縣漓江楊堤碼頭,聽取漓江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保護等情況匯報時強調:“全中國、全世界就這么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4月26日,總書記來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園考察調研時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麗質,綠水青山,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呵護好。”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基。總書記一直很關心祖國江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相關工作。今天,讓我們一起體會總書記的“江河情懷”!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西考察。這是25日下午,習近平在桂林市陽朔縣,乘船考察漓江陽朔段。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一定要呵護、保護好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談起他的“漓江情結”。
2010年3月10日,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的發言中,習近平同志回憶起少年時期在廣西漓江游覽的難忘經歷。“我在青少年時期,就曾與幾位同學到過漓江。我記得,游完泳以后,衣服都是在漓江岸邊曬干的。當時的江面是湛藍色的,泛光見底。江邊漁民魚簍里的魚都是金鯉魚,感覺就像在神話故事里一樣。”他反復叮囑:“漓江水質決不能破壞,漓江不僅是廣西人民的漓江,也是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的漓江,還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自然遺產,我們一定要呵護漓江,科學保護好漓江。”
5年后的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到廣西、到桂林的美好往事。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美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純凈優良的生態環境,餓了在街邊吃一碗桂林米粉,都給他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印象。他叮囑廣西的同志:“一定要保護好桂林山水,保護好廣西良好的生態環境。”
幾天前的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桂林考察調研,在陽朔縣漓江楊堤碼頭,聽取漓江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保護等情況匯報,并乘船考察漓江陽朔段。當地負責同志告訴他,近年來桂林市大力推進漓江“治亂、治水、治山、治本”,全面清理整治采石場、非法采砂等。總書記鮮明指出:“最糟糕的就是采石。毀掉一座山就永遠少了這樣一座山。全中國、全世界就這么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再濫采亂挖不僅要問責,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他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上下同心、齊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杜絕濫采亂挖,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
壺口瀑布是黃河流經秦晉大峽谷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其奔騰不息、磅礴洶涌的氣勢被視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圖為游客在位于山西省吉縣的黃河壺口瀑布游覽(攝于2019年6月30日)。視覺中國 呂桂明/攝
保護母親河是千秋大計
“漓江情結”、“桂林情結”是習近平總書記“江河情懷”的一個側影。長久以來,黃河、長江兩條母親河的保護與發展,一直牽動著總書記的心。他曾意味深長地說:“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滿懷對母親河的赤子之情,多次深入黃河、長江沿線考察調研,先后數次主持召開有關黃河、長江的座談會,對母親河的保護與治理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圖為黃河北源的發源地——青海省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青海《黨的生活》雜志社供圖
“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重要”
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條大河皆發源于青海。對于青海的生態保護,尤其是三江源保護等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關注。
2016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青海代表團審議;同年8月,總書記又前往青海考察,都對保護好三江源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中華水塔’是國家的生命之源,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重要。青海省擔負著筑牢國家生態屏障的重要職責”,“要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搞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加強環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加強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設,加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綜合治理”。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就不宜發展產業經濟,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語重心長地說:“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后代負責。”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黃河的關鍵控制性工程,投運以來有效發揮了“防洪、防凌、減淤、供水、灌溉、發電”的綜合效益,為保障黃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巨大貢獻。圖為小浪底大壩泄洪。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供圖 馬貴安/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一直很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總書記還指出,“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實施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等工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要實施水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加大黃河流域污染治理。”“要把握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原則,編好規劃、加強落實。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一理念,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居于統領地位。2007年爆發的太湖藍藻污染事件,曾使太湖明珠蒙垢。太湖水危機后,流域地區在應急防控、綜合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太湖至今已連續十多年安全度夏。圖為太湖美景。國家發展改革委供圖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定要保護好。”
2016年、2018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長江上中下游的重慶、武漢、南京親自主持召開三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從“推動”、“深入推動”到“全面推動”,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繪就宏偉藍圖,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強調:“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
2018年4月25日,在實地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情況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察看非法砂石碼頭取締及整治復綠、濕地修復情況。君山華龍碼頭地處長江干流河灘,這個曾經污水橫流的非法砂石碼頭,經過整治復綠、濕地修復,面貌煥然一新。總書記走進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站,察看實時監測系統,在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展板前駐足良久。“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總書記的深情囑托字字千鈞。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南通市五山地區沿江邊步行察看濱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時,深有感慨地對在場的干部群眾說:“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這次我來調研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門來看看這里的環境整治情況,過去臟亂差的地方已經變成現在公園的綠化帶,確實是滄桑巨變啊!”
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出問題根源,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大理實行全域治理、全民參與,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蒼洱相映、水天一色、如詩如畫。 大理州委宣傳部供圖 楊繼培/攝
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水資源的保護與治理,一直十分重視江河湖泊的保護與發展。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地區考察時指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查干湖了解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這條路要扎實走下去。”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實地察看烏江六沖河段生態環境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首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的武夷山國家公園,察看智慧管理平臺運行情況時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
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江河情懷”的綠色足跡行至大江南北、大河上下。每到一地,他都站在民族千秋偉業、人民世代幸福的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為江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擘畫萬里藍圖、指明前進方向,生動踐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4月22日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全面系統闡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時所強調的,“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勇于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