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今天小編帶您看寧波市慈城新區海綿城市建設案例~
一.項目概況
1.1項目區位
慈城鎮位于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距市中心14 Km,鎮域面積70.07 km2 。慈城新區位于慈城古縣城南側,銜接市區與古城。
1.2建設前基本情況
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表層耕植土下為淤泥質黏土,滲透系數為10-7~10-8cm/s;用地主要為稻田、村落、蔬菜種植和水產業(漁業和養鴨業) 。
1.3主要存在問題
(1)傳統的城市建設方式與區域水安全的矛盾
慈城新區地勢平坦,易受洪澇災害襲擾。常規的區域標高整體抬升方式,耗資巨大,且會將蓄洪量直接轉嫁至周邊區域,增大姚江流域的防洪壓力。
(2)雨水徑流污染與改善水環境質量的矛盾
雨水徑流污染已經成為受納水體水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是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控制環節。
二.總體建設方案
2.1建設目標
(1)減少城市化對于自然水文循環的影響
保護自然水系統、 凈化城市地表徑流的水質、雨水利用和景觀設計相結合。
(2)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綠色生態城鎮
高質量居住環境、獨特的新興江南水鎮等。
2.2建設思路
2.3豎向設計與匯水分區
通過豎向設計,結合道路、山體,采用路堤合一方式,使邊界道路標高為相對高點,形成圍合。通過建立小區域圍圩,防止客水進入區內,使慈城新區排水體系相對獨立。
2.4總體布局
依據豎向、匯水分區等分別布置了生物滯留帶、生態河道、濕地、泵站等設施
三.分區詳細設計及設施設計
3.1氣象與降雨條件分析
慈城新區年均降雨量1455.4mm(1985-2014年),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梅雨期降水連綿不斷,夏秋常遭受臺風和熱帶風暴的侵襲;受臺風和熱帶風暴潮影響短歷時強降雨與梅雨期長歷時低強度降雨并存。
3.2場地豎向及匯水分區設計
慈城新區采用路堤合一方式,使邊界道路標高為相對高點,形成圍合,共分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4個相對封閉的匯水區域,豎向設計如圖所示(以西南區域為例)
結合道路豎向及地面標高對地塊內的匯水區域進行劃分及計算如下圖所示(以西南區域為例)
3.3生態排水系統設計
道路和地塊雨水流入路邊及河邊的生物滯留帶,經滲透過濾后進入生物滯留帶下部的多孔管進行雨水收集,之后匯入雨水主管,超過生物滯留帶消納能力的雨水徑流,通過溢流口與雨水主管銜接,最終匯入中心湖,進行凈化與集中調蓄。
3.4小區及道路雨水排水設計
濱水小區內的雨水,由河邊的生物滯留帶處理;非濱水小區內的雨水將全由路邊生物滯留帶處理。
道路兩旁設置約2.5m寬的生物滯留帶,比周圍路面下凹約20cm。不僅有綠化美觀作用,還能收集和涵養水源。
3.5生態河道設計
河道(水渠)設計具有足夠的容量以輸送設計重現期為20年一遇的洪峰,并遵循生態的理念。
3.6調蓄公園設計
中心湖公園湖區占地約30hm2,直徑達500m,中心湖是慈城新區的“綠肺”,也是一個龐大的“調蓄池”,設計調蓄量20萬m3。
3.7設施設計及優化
四.建設效果
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改善了水環境、控制了區域年徑流總量、提升了居住舒適度
本案例入選《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本案例編寫人員為:作者:毛坤、馬震、姚吉、周峰、馮國光、張芳、嚴再天、段聞生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掃一掃
水務論壇公眾微信
關注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