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黄色电影/日韩人妻无码潮喷视频/tube8xxx/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 A片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綜合資訊 > 國內資訊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特稿之二】中國水利:走近世界舞臺中心

時間:2018-12-17 來源:中國水利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周妍 薄寧

  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水利人探出身去,感受外部世界的清新空氣,在一次次牽手中促成合作。

  40年后,中國水利人更加自信地敞開懷抱,與國際社會分享綠色發展經驗,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偉大跨越,一步步走近世界水利舞臺的中心。

  回望40年,既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擘畫和引領。中國水利,用40年的發展歷程闡釋著自己的改革邏輯:越開放,越發展;越合作,越共贏。

  從引資引技引智到自主創新

  實踐探索砥礪前行 

  1978年,中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中國水利打開了對外合作的大門。引進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引進管理經驗和智慧,加快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水利對外合作的重要內容。

  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1984年,云南魯布革水電站率先敞開封閉的窗口,大膽引進世界銀行貸款,對引水系統工程實行國際招標及合同管理。

  日方承包商最終以低于標底56.58%的價格中標。工程施工中,日方以組織精干、管理科學、技術適用以及強有力的計劃施工理念,創造出工程質量好、用工用料省、工程造價低的顯著效果,讓當時的中國水電建設者嘆為觀止。

  一連串的沖擊波掀開了計劃經濟的一角,催生了中國現代水電工程項目管理制度。1984年4月,原國家水利電力部正式成立了魯布革工程管理局,一改以往水電站建設由施工局、設計局、電力局三方分而治之的狀況,并實行了國際通行的建設監理制和項目法人責任制等管理制度。最終,魯布革大壩按期實現截流,中方負責的地下廠房開挖工程不僅趕上了進度,還提前3個月完工,創造了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魯布革經驗”。

  隨后,在黃河小浪底,水利人順勢而為,充分利用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

  1994年,小浪底工程在全世界公開招標,引入國際通用的菲迪克條款,開展工程建設管理。然而,在與西方人并肩作戰、與國際慣例接軌時,中西方思想觀念、文化背景、施工經驗、經營管理,在這里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深層次的碰撞,導致大河截流的關鍵性工程——導流洞工期面臨推遲一年的嚴重威脅。

  1995年年底,水利部決定成建制引進中國水利水電第一、第三、第四、第十四工程局組成OTFF聯營體,與外方承包商簽訂勞務分包合同,承擔三條導流洞的趕工任務。中方以精湛技藝、誠摯態度取信于外方,在中外各方的配合下,中方聯營體不僅逐步扭轉了被動局面,還形成了振奮小浪底的“OTFF效應”,創造了國際管理模式下的中國水電速度。

  如果說,魯布革工程掀開了中國水電項目管理改革篇章,那么,小浪底工程收獲的不再僅僅是“引進來”的資金和技術,更多的是在磨合中推動合作,在中國水電建設體制機制方面經過碰撞全面與國際接軌,探索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方式和理念,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12年7月4日,世界最大水電站——三峽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正式并網發電,至此三峽電站全部機組投入運行。截至2017年,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

  在三峽泄洪壩段兩側底部的水電站廠房內,32臺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擁有當時世界上出力最大的7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

  “我們的夢想就是要在中國的三峽大壩上,使用中國人自主技術研發出來的高端水輪機。”20年前,東方電機公司副總工程師石清華還是一名普通技術員,和很多中國水電工程師一樣,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勁。

  石清華被派往加拿大GE公司當“學徒”。那時,三峽工程要上馬70萬千瓦的巨型水輪發電機組,但中國當時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只有32萬千瓦。

  1996年6月,三峽工程左岸水電機組招標開始。工程決策者們把“學技術”擺在比“買裝備”更重要的位置,在左岸14臺機組招標文件中明確了“三個必須”:其一,投標者必須與中國制造企業聯合設計、合作制造;其二,必須向中國制造企業全面轉讓核心技術,培訓中方技術人員;其三,中國制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于合同總價的25%,14臺機組中的最后兩臺必須以中國企業為主制造。三峽總公司根據技術轉讓的進程和執行情況分期支付了1635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確保核心技術轉讓完全到位。

  在這場國際化競爭中,2009年,三峽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功實施了世界最大水電機組的國產化戰略,使我國水電重大裝備制造業用7年時間實現了30年跨越發展,完成了從分包商到主承包商的地位轉換,我國在一些原先落后的關鍵技術領域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并逐步走向世界電機制造業的制高點,最終走出了一條“以市場換技術”并“以技術占領市場”的成功之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座水電站中有5座均由三峽集團建設運營管理。

  40年間,我國利用外資范圍從開始的水利灌溉項目擴展到防洪、排澇、水力發電、供水、水土保持、水環境治理、水利扶貧等各個業務領域。外資在一定時期內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從整體上加快了水利建設的進度,有力推進了水利科技進步,推動水利行業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發揮出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引進“硬件”的同時,技術援助、政策研究、戰略規劃、人才培訓、模型研究等“軟件”也在為中國水利改革發展注入動力。

  從資金、技術、管理的全部引進到在碰撞中實現對接,再到擁有完整的自主研發和升級能力,中國水利在40年國際合作的探索實踐中,一路披荊斬棘,奮勇前行。實踐充分證明,對外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堅持改革開放,順應全球化潮流,才能實現又快又好地持續發展。

  從參與融入到全面合作

  中國水利登上國際舞臺

  2004年,魯布革水電站還清了向世界銀行借貸的1.454億美元。而后,魯布革人開始跨越國境,先后進駐緬甸、老撾輸出技術和管理,運行維護其水電站。

  在中巴經濟走廊和東南亞,在廣袤的非洲大地,在南美洲的崇山峻嶺之中,從工程施工到設計咨詢,從設備出口到人員培訓,直至水利技術標準國際化,中國水利“走出去”的步伐如今已遍及90多個國家和地區,無論數量、領域還是質量,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躍升,在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變化和利益的同時,也為我國水利企業、技術、產品和裝備在國際上贏得了市場、信任和肯定。

  從初步探索“引進來”到邁開步子“走出去”,再到“兩個輪子一起轉”,中國水利逐步實現了全面登上國際舞臺。水利部先后與60多個國家水資源主管部門簽署合作協議和諒解備忘錄,與國外政府部門建立了30多個雙邊固定合作交流機制,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水利國際合作格局。

  中日農田水利交流、中韓水資源交流、中泰農業水利合作交流、中以節水灌溉交流……除水利、水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合作外,水行業戰略研究、水資源立法、機構能力建設、流域管理、綜合經營、水庫移民、公務員培訓等也都逐步納入了水利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范圍。

  自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和第47屆聯大確立“世界水日”之后,重大國際水事活動接連不斷。在世界水論壇、布達佩斯水峰會、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新加坡國際水周、國際大壩委員會年會、聯合國“國際水合作年”系列會議等重大國際活動,中國水利人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重大國際水事活動,進一步提升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中國先后積極承辦或主辦世界水理事會董事會會議、國際水利學大會、國際大壩會議、黃河國際論壇、今日水電論壇等多個重要涉水國際會議,推動水利技術交流與合作,并積極推動在世界水論壇、世界水資源大會等重要國際水事會議中舉辦中國專場,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與贊揚。

  迄今為止,我國水利部門和專家已參加了40多個政府間和非政府間國際水利組織。2009年、2011年,水利部專家以明顯優勢先后當選國際大壩委員會、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實現了中國人擔任國際重要涉水組織主要領導人的突破。隨著中國水利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水利人才隊伍的壯大,我國水利專家先后在國際大壩委員會、國際灌排委員會、世界水理事會、國際水資源協會等12個重要國際水組織擔任重要職務。

  水利部還同聯合國有關機構合作,先后組建了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國際小水電中心,發起成立國際泥沙研究學會、國際小水電聯合會、國際沙棘協會、世界水土保持學會,成為我國水利對外開放、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水利以更加強勁的聲音參與涉水國際組織和重大國際水事,以更寬廣的胸襟和更負責的態度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在為我國水利改革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外部推力的同時,也讓中國贏得了世界的贊譽。

  從互利互惠到分享經驗

  在更高層面擁抱世界

  2018年1月,瀾滄江-湄公河第二次領導人會議發表《金邊宣言》,李克強總理強調:瀾湄合作因水而生,也必將因水而興,要進一步深化瀾湄水資源合作,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等產能合作。

  “中國愿與流域各國進一步加強水旱災害、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等方面的經驗技術交流,將水資源合作打造成瀾湄合作的旗艦領域。” 瀾湄水資源合作聯合工作組中方組長、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巡視員于興軍說道。

  我國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治水任務最為艱巨的國家。40年來,水利部黨組高度重視國際合作,開放力度越來越大,交流范圍越來越寬,合作層次越來越深,水利部領導與國外水利同行的會見、會談、互訪、分享越來越頻繁。中國正在不斷書寫著一個負責任治水大國的擔當和善意。

  2002年以來,中國連續16年通過湄公河委員會主動向泰國、柬埔寨、老撾和越南提供瀾滄江汛期水文信息,中國在瀾滄江修建的梯級水電站“調豐補枯”作用明顯,使湄公河水文狀況在全球氣候急劇變化、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轉趨穩定。

  在瀾湄合作提出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瀾湄水資源合作聯合工作組、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先后成立,在人員培訓、技術交流及項目合作等領域均取得務實進展。2018年年底,六國就《瀾湄水資源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達成共識,該文件將作為未來五年瀾湄水資源合作的綱領性文件,確保瀾湄水資源合作蓬勃健康發展。

  不止是湄公河流域,中國與周邊國家以水為伴,因水而融,與各國在國際水文報汛、防洪減災、工程建設、聯合考察和技術交流方面合作不斷深化,在幫助各國提升水資源管理水平的同時,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也在不斷增進,惠及跨界河流兩岸各國人民。

  在中國水利的國際合作領域里,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加強區域合作占據著重要位置。一項項實實在在的倡議與機制,促成中國水利成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者,鞏固和深化了中國同有關各國的傳統友誼與合作。

  2018年2月,作為 “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設施聯通工程,由中方承建的喀麥隆最大的曼維萊水電站主體部分通過驗收,水電站實現輸電后,將極大緩解喀麥隆電力不足問題。

  隨著我國三峽、向家壩、洛溪渡、白鶴灘、烏東德、錦屏等一批世界級大型水電工程的建成,我國壩工技術已占領世界制高點,而與高壩工程密切相關的高邊坡穩定、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溫控、地下工程施工、深厚覆蓋層基礎處理、長隧洞施工、泄洪消能、高壩抗震等一系列世界級高新技術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科技創新推動我國從水電大國走向了水電強國。

  正因如此,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秉承親誠惠容的原則,以先進的水電開發、運營管理、金融服務以及包括設計、施工、重大裝備制造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整合能力,深耕馬來西亞巴貢水電站、丹麥麥洛維水電站、幾內亞樂塔水電站等建設,一系列中國舉措、中國方案,為優化全球水治理、造福全人類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在中國水利經歷從全球化受益者到全球化貢獻者和引領者轉變的同時,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也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繼都江堰之后,我國第二項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古代水利工程。

  2018年5月,都江堰、靈渠、姜席堰、長渠全部成功入選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有17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成為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圍最廣泛的國家。

  時光荏苒,歲月砥礪。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中國水利與世界各國的發展繁榮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國際水安全的貢獻度,對全球水治理的引領力,無不攀上了新高度。中國水利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前所未有地具備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我們比任何時候都堅信,越來越多的“中國水利”字樣,將自信從容地鐫刻于世界前行的車輪上。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