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截至2022年7月2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總干渠水量突破500億立方米,相當于為北方地區調來黃河一年的水量,工程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為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水資源配置格局持續優化。全面通水以來,通過實施科學調度,中線一期工程年調水量從20多億立方米持續攀升至90億立方米。在做好精準精確調度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汛前騰庫容的有利時機,挖掘工程輸水潛力,向北方多調水、增供水,2020年、2021年中線一期工程供水量連續兩年超過規劃多年平均供水規模。目前,中線工程供水已成為沿線大中城市供水的生命線:北京城區七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河南、河北兩省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都得到了新提升。
有效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通過長期持續加強水源區水質安全保護,丹江口水庫和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供水水質一直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標準及以上。北京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南省11個省轄市用上南水,其中鄭州中心城區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為南水,基本告別飲用黃河水的歷史。河北省滄州、衡水、邯鄲等地區,500多萬群眾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歷史。中線工程供水已由規劃時的補充水源躍升為多個重要城市的主力水源。同時,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線一期工程還通過不斷完善的配套水網向農村地區供水。
生態效益顯著發揮。中線一期工程通過向沿線50多條河流湖泊生態補水,串聯起沿線的山水林田湖草,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綠色生態系統。截至7月22日,已累計生態補水超過89億立方米,受水區特別是華北地區,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效果明顯。目前,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持續多年下降后實現連續兩年回升,淺層地下水總體達到采補平衡。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水位較2018年同期總體上升1.89米,深層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65米。通過向北京十三陵、懷柔、密云等水庫存水,有效擴大了水域面積,2021年10月1日,密云水庫蓄水量達到35.79億立方米,創造了新的紀錄。2021年8至9月,中線一期工程通過生態補水,助力永定河實現了1996年以來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線通水。河北省統籌南水、黃河水和水庫水,向白洋淀生態補水,淀區面積由補水前的17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250平方公里左右,有“華北之腎”美譽的生態濕地功能逐步恢復。
有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線一期工程貫穿京津冀豫,形成了水系互聯、互通、共濟的供水格局,有力助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截至7月22日,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雄安新區供水7800萬立方米,為雄安新區建設,以及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提供了優質水資源保障。此外,沿線受水區置換出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使農業、工業、生活及生態環境爭水的局面得到緩解,顯著增強了農業抵御干旱災害的能力,沿線地區農田灌溉保證率,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生產效益大大提高。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掃一掃
水務論壇公眾微信
關注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