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
如果說發端于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在源區像一個活潑可愛的孩童,在甘青寧河段就是一位溫婉賢惠的淑女,為我國廣袤的西北地區送來了寶貴的水資源和清潔電力,但是經過蒙晉陜泥沙洪流浸入,黃河決然變成了喜怒無常的野馬。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慘痛記憶,讓人不能不談“黃”色變,甚至在把黃河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同時,也稱之為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
人民治黃70余年,建成小浪底樞紐等控制工程,打造923公里標準化堤防,形成健全的組織指揮防御體系,黃河已經今非昔比。然而,畢竟“槽高于灘,灘高于地”的二級懸河猶存,畢竟189.5萬群眾仍然生活在灘區,畢竟近30多年未發生1萬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今年黃河防汛能否讓人放心?
確保關鍵有效
小浪底樞紐備汛“充滿信心”
小浪底工程控制著黃河流域面積的92.3%和徑流量的91.2%,在整個治黃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戰略地位,同三門峽、洛河故縣、伊河陸渾和沁河河口村五庫聯調,配合下游標準化堤防,可把不足60年一遇的花園口河段防洪標準提高到千年一遇。
4月18日,在小浪底一處閘門調度室,三名職工正對設備進行汛前維護檢查,他們一邊調試開關按鈕,一邊注視著主控器儀表盤上指針參數的變化,頻繁記錄設備的運轉情況。
維護檢修是防汛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小浪底職工對大壩、排水洞、地下廠房、泄洪洞、發供電設備等開展日常巡查、專項檢查。5月底前,將完成防汛設施設備、防汛關鍵部位的梳理自查及整改。
對于“黃河要漲上天”的難題,小浪底為主,萬家寨、三門峽水庫聯合調度、調水調沙,將之化解。通過汛期高水位落差的水流沖擊將泥沙帶出水庫的方式,小浪底連續14年集中排沙。目前,下游近800公里的河道平均下切2.59米,最小過洪能力提升1倍多,河床抬高趨勢被有效遏制。
黃河水利水電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張建生向記者展示了一條短信,上面詳細說明了當天水庫水位、蓄水量、發電量等調度信息。每天必達的短信,將他和小浪底的適時調度緊密聯系在一起。
雖然集防洪發電等功能于一身,但“因汛而生”的小浪底,始終嚴格執行黃河防汛和水調指令,堅持“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以水定電、電調服從水調”的三大原則。
“現在,小浪底正以1 000個流量的速度下調水位,較往年同期更快,確保及時達到汛限水位。” 張建生說。
“防洪是小浪底建成近20年來的第一要務。我們將堅決服從國家防總和黃河防總的統一指揮,努力確保工程以最佳狀態迎接汛期。對于今年的防汛重任,小浪底充滿信心。”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主任張利新說。
補強薄弱環節
全面提升黃河抗洪能力
地上“懸河”,堤防尤顯重要。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高度重視,先后4次修繕黃河大堤,完成的土方量相當于修建15座萬里長城。特別是2002年以來,通過實施堤身幫寬、放淤固堤、險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頂道路、建設防浪林和生態防護林等措施,建起黃河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和生態景觀線。黃河干堤防汛強度顯著提升。
驅車行駛在花園口段標準化堤防上,寬敞平坦的行車道兩旁,樹木茂密,大壩內側黃河靜靜流淌。記者真切感受到,標準化堤防對于防汛的重要意義,對于河流生態的獨特魅力。
“2015年,黃河下游已完成標準化堤防建設923公里。” 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牛玉國說,近期黃委將加強對主要支流的堤防建設和綜合治理,補強下游堤防薄弱環節。
沁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素有來猛、去速“小黃河”之稱。一旦沁黃并泛,下游花園口乃至整個華北平原將面臨極大的洪水威脅。去年5月,總投資9.31億元的沁河下游治理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內容包括堤防加高幫寬加固、防汛道路修建、病險涵閘維修加固、險工改造等。
4月20日,記者來到臨近沁河入黃口的老龍灣險工,看到多處防洪工程正在施工。一座高聳的起重機正鉆入地面,進行混凝土防滲墻澆筑。遠處,工人正站在鐵條搭建的臺架上維修病險閘門——五車口閘門。
除干支流堤防建設外,下游還修建了各類險工218處、壩垛和護岸6 401道,控導工程238處,滾河防護工程87處,防護壩461道。堤防、險工及河道整治工程,形成有機整體,約束著原本放蕩不羈的游蕩型河道,筑起守護生命的防線。
途中記者遠眺沁河大橋,發現灘區內盡是長勢喜人的冬小麥。黃委防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沁河灘區內有耕地近7萬畝。又豈止是沁河,黃河下游的一個重要歷史現實便是,在大堤內的灘區里生存著近190萬人。
針對這一難題,黃委按照“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搭建了汛期灘區遷安預警平臺并在魯豫兩省灘區內全面推廣。
遷安預警平臺成為黃河堤防的有機補充,二者結合,共同守護著下游億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科學防汛抗洪
非工程措施提供強有力保障
“3月份汛前準備工作開始后,我們便沒有假期了。”花園口水文站站長吳幸華告訴記者,他們已做好了24小時值班安排。
作為黃河防汛的數字化耳目尖兵,2002年花園口建成黃河之上第一座數字化水文站。在這里,先進手段ADCP早已應用,測時大大縮短,僅需5分鐘,90%以上的重要水文數據就能從站內傳到防汛抗洪各級指揮決策者面前。吳幸華告訴記者,今年他們還準備了雷達測速槍,以備遭遇歷史大洪水、人員無法出船測量時使用。4月上旬,黃河流域內水庫、河道淤積測驗斷面統計工作啟動。目前,流域內724處斷面施測任務已完成。
近年來,利用衛星、GSM等通信技術,黃委基本實現了水情信息自動傳輸。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現代化水文情報預報體系,成為黃河防汛決策的重要技術支撐。
“黃河30多年不來大水,兩岸老百姓甚至一些地方官員,都存在嚴重的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認為小浪底一庫定天下,標準化堤防牢不可破。這是最讓人擔心的!”牛玉國說。守護黃河,既要強化河岸堤防,更要強化人心里的堤防,筑好“責任之堤”。
強有力的領導是首要條件。今年黃委提早推進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落實,并根據各省區領導變動情況,及時調整黃河防總領導和成員名單。目前,各省責任人名單已報齊。
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防汛隊伍是重要保證。黃河防汛既要依靠專業隊伍,又要依靠群眾。黃委防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1958年,200萬人上堤抗擊洪災,今年黃河防汛落實群防隊伍109萬人,下游應急機動搶險隊14支共計980人,構筑了強大的人防體系。
物資籌備是防汛準備的一個重點。在沁河岸邊,記者看到數十米長的、碼得整齊劃一的石方,這是沁河堤防防汛的重要物料,也是今年黃委儲備的308萬立方米石料中的一小部分。
目前,黃委已儲備防汛物資63 295.80萬元,包括木樁6.8萬根、鉛絲1 711.52噸、沖鋒舟122艘、發電機組5 627千瓦等。
今年黃河流域氣候年景整體偏差,極端天氣可能多發,只有認真完成各類防汛方案,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河南結合新實施的黃河防汛條例,修訂了11個方面的預案方案;山東也將完成境內黃河防洪預案、東平湖預案和灘區運用預案等修訂工作;晉陜兩省重點完善了灘區遷安救護預案……
全流域形成覆蓋各省區、各重要支流(水體),“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
黃河流域以防汛責任制為核心,輔以充足到位的物力支持,以完備的防汛預案為依據,用科技武裝防汛力量,加之多年來形成的科學防汛抗洪調度指揮體系,黃河防汛硬件、軟件兩手準備,為水利樞紐、堤防等工程措施發揮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黃河寧,天下平。“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黃河上下將積極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新理念,以防御歷史大洪水為目標,統籌防洪安全、水資源安全和水庫河道減淤工作,力保黃河安瀾。” 黃河防總辦負責人說。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掃一掃
水務論壇公眾微信
關注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