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水利部與中國地震局在京召開座談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要戰略思想,進一步深化合作,協同推進水利和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共同提高水治理能力和防震減災救災水平。水利部部長陳雷和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出席會議并代表雙方簽署《加強水利和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合作備忘錄》,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中國地震局副局長牛之俊出席座談會。
陳雷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防災減災救災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明確提出了“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總體要求。李克強總理多次親臨災區震區一線,現場指揮抗洪搶險和抗震救災工作,對洪澇、干旱、臺風、山洪泥石流和地震災害防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治水興水、防震減災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新舉措和新要求。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水利和抗震減災事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也為深化兩部門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陳雷強調,長期以來,水利部與中國地震局在抗震救災、水利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水庫地震監測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別是在歷次抗震救災工作中,兩部門密切協作、并肩戰斗、相互支持,加密重大水利工程震情監測,制定抗震應急預案方案,強化災區應急供水保障、堰塞湖處置等領域合作,為奪取抗震救災全面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雷表示,水利部將與中國地震局一道,充分發揮兩部門職能優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同完成好黨中央、國務院交付的各項任務。一是深化戰略合作,落實中央防災減災部署。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合力推進地震高發區洪水災害和水利工程震災防御,把“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要求落到實處。二是加強信息共享,提升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地震易發區數據共享與交換工作機制,聯合開展水文地質綜合觀測,加強震情跟蹤與分析研判,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三是開展協同攻關,提高災害防御科技水平。發揮兩部門科研技術力量,深化震害預防和水庫地震監測預警研究合作,提升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能力,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合作。四是完善響應機制,增強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快速反應和高效溝通機制,聯合開展地震次生涉水災害風險評估,合力做好地震可能引發的水庫潰壩、堰塞湖等應對工作。五是建立長效機制,密切雙方溝通交流合作。及時研究、督促指導、協調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指導各地水利、地震部門以及中國大壩工程學會、中國地震學會等相關單位加強合作,推進雙方合作向更寬領域、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發展。
鄭國光指出,我國水利工程眾多,分布廣泛,水庫和水利設施的防洪、防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震損出險成為震后最為高發、危害最大、搶修恢復最難的次生災害之一。地震多、分布廣、強度大、災情重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深化兩部門合作,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重要舉措,對于夯實水利工作和防震減災工作基礎,促進水利事業和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更好地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鄭國光指出,近年來,水利部積極參與和支持防震減災工作,各流域管理機構、地方各級水利部門均成立了水利抗震工作辦公室,同時還將水利抗震應急響應機制納入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體制,把水庫防震保安納入行政首長防汛責任制,形成了包含水利抗震職能在內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響應體制,完善了重要單項水利工程的防震搶險預案體系。我國建設的各類水壩經受住了歷次重大地震事件的考驗,沒有發生因地震損害垮塌的事件,大大地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作出了顯著貢獻。
鄭國光表示,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合力推進綜合防災減災工作,既是長期友好合作的傳承,更是進一步深化合作的開端。中國地震局將與水利部協同做好地震災害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在水庫大壩抗震技術、水庫大壩及流域地震地質構造、水庫地震監測預警、大壩地震安全性評價等方面加強研究合作;建立健全應急響應機制,合力做好地震可能引發的水庫潰壩、堰塞湖等應對工作;建立兩部門會商機制,研究解決水利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共同關心的問題。
水利部、中國地震局有關司局負責人參加座談。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掃一掃
水務論壇公眾微信
關注有驚喜